7月27日艷陽高照
菁和老爺上陽明山閒晃
途中經過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故居~這時候雖然車子已經開過頭了
老爺說:要不要去林語堂故居~
菁說:好~~
老爺就找前方路口迴轉至林語堂故居~
好幸運唷~在陽明山上還剛好有停車位
說真的這裡不好停車呢?
很有紀念性的地方~一塊去瞧瞧吧
幽默大師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大門
林語堂先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月十日生於福建龍溪(漳州)縣
他曾獲上海聖約翰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
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
是一位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
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旅遊家、發明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
林語堂因為翻譯「幽默」(Humor)一詞,
以及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三本雜誌,
提倡幽默文學,「幽默大師」自此加冕;
並著有《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
《風聲鶴唳》、《朱門》、《老子的智慧》、《蘇東坡傳》等經典名著。
民國五十五年,落葉歸根的思鄉之情促使語堂先生離美返台定居。
這座房子是政府的禮物,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
這座白牆藍瓦的別墅,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
結合西班牙的設計取向,
融合成現代感與古典美兼具的建築。
歐風建築正是他年輕時所夢想的上海樓房形象,
而故居的地點則選擇貌似福建故鄉山景的陽明山;
在這裡,最讓他欣慰的是,可以聽到親切的閩南話。
他曾經形容這座宅院「宅中有園,
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
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陽台是林先生生前常來的地方;
吃完晚飯,林先生最喜歡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口含煙斗,
欣賞夕照沉沒於觀音山際。
語堂先生於民國六十五年三月廿六日去世於香港,
四月移靈台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壽八十二歲。
林語堂故居大廳門邊休息區
林語堂大師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旅遊家~發明家於一身的學者
「林語堂故居」座落陽明山腰,興建於民國五十五年,
由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先生生前最後十年定居台灣的住所。
本建築是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
結合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兼具東、
西方風格,融合了現代感與古典美。
藍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牆,
其上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櫺,意境典雅精緻。
從西式拱門走進,穿過迴廊,可見透天中庭,
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和煦的陽光輕輕地拉長身影。
語堂先生愛竹、愛石,所以他刻意在中庭一角,由翠竹、楓香、蒼蕨、
藤籮等植物,與造型奇特的石頭,營造出可愛的小魚池,
他常坐在池邊的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觀魚」之樂
台北市政府為紀念林語堂先生的文學成就,
並得林夫人廖翠鳳女士捐贈大師藏書、著作、
手稿及其遺物,爰於大師舊居,
成立「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於民國七十四年五月開放。
其後,台北市文化局成立,有意擴充活化原有圖書館功能,
以「名人故居」及「文學生活館」之方向規劃。
經過公開招標評選,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取得經營管理權,
於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廿六日全新開館;
成為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
餐飲休憩的多元化空間,
完整呈現了語堂先生的格調思想、發明創意、
生活態度與文學成就。
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一日東吳大學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經營林語堂故居,
並以研究為指標,活絡林語堂學。
一進入林語堂故居的左側是一間閱覽室~播放著林語堂先生生平故事
京華煙雲是大師的著作~同時也有製作成一部連續劇喔
有不為齋
閱覽室內部擺設
守護寶寶~小飽~它是一個小小捐獻箱
再接著往裡走是一間設在林語堂故居內的咖啡廳
咖啡廳入口~餐廳裡面也有簡餐~但我們沒有進去用餐
門口可以蓋章紀念唷
在入口的右手邊是進入林語堂故居的書房唷
首先看到的是林語堂先生家族的族譜
林語堂先生的書房
林語堂先生的書桌
神通電腦機構在中文電腦上所研究開發之中文{漢通簡潔輸入法}
係參酌林語堂博士所創上下形檢字法而發展出來的
林語堂先生夫人鶼鰈情深~
民國58年7月9日結婚50年時送夫人一枚金別針~還特別為她別上
好感動阿~~~
夫人的臥房
林語堂故居臥房
古早的電話
老爺說這是林語堂大師發明放錢幣的物品~它有一個特殊功能
林語堂故居客廳
這電視小時候菁家有一台唷
林語堂大師發明之計算機率小冊與輪盤
右上方那是一台小晴雨計
攝影機
各種獎章
英文字母盤及專利證書
林語堂大師生平事蹟描述在大廳牆上